即便头部新锐们的发展一路向好,却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,做到了细分赛道的第一第二之后,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布局多品牌战略,尤其是在主品牌年营收普遍超越50亿的情况下,品牌竞争已经不局限于某一产品或某一系列的争夺,于是大家逐步开始打造“副航道”。
具体到策略环节,主要有两种:一是内部孵化子品牌,二是新消费投资新消费。
此前连续7年高速增长的三只松鼠,2020年遇到增长危机,全年营收较2019年下降了3.72%。随即,三只松鼠重点押注多品牌策略,于2020年上半年一口气成立了“铁功基”“小鹿蓝蓝”“养了个毛孩”以及“喜小雀”四家全资子公司,在儿童食品、宠物食品等赛道集中孵化子品牌。截至目前来看,最成功的是小鹿蓝蓝,2020年6月上线,2021年上半年实现全渠道营收2亿元。
2021年以来,头部新消费品牌成立CVC(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,企业风险投资),出手投资布局成为常态。据新消费Daily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仅“元气森林”这一厂牌的触达面,就已经从咖啡酒饮延伸到了火腿肠等肉制品赛道;还有一典型案例——喜茶,围绕“茶饮+”的主题投资了原料、茶咖酒等多个饮料赛道的新锐品牌。[1]
然而,蒸蒸日上似乎只属于头部新锐们,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中腰部的新品牌时,发现它们正深陷融资难的困境里。
易观分析的统计结果显示,新消费融资出现了明显的头部聚集效应,2021年11月,13笔过亿元的大额融资占到当月融资总额的82.5%。其中,美妆个护领域二八效应尤为突出:头部新锐品牌Moody获资10亿元,福瑞达获资7.38亿元,但整个赛道的融资笔数仅为前一个季度的一半。[2]
中腰部品牌的资金少了,机会也就少了。产品同质化严重、渠道红利退潮、细分品类的利差基本被抹平、过于依赖营销投放,都是阻碍中腰部品牌突围的重要因素。接下来,除了市场的自然筛除之外,或许被专业的品牌整合公司收购会是较为理想的退出方式。
作为一个为新品牌增长操碎了心的团队,我们在观察完2021年新消费行业的现状和趋势之后,当然要总结出一系列策略,为大家提供一点明确的方向,下面双手奉上六项策略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