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与SHEIN合作的三四百家成衣加工厂中的一家。和番禺、金坑等地随处可见的小工厂一样,它开设在一个四五层的工业厂房内,与其他同等规模的工厂共用一幢楼。人数最多的车缝组,工位安排得十分紧凑,老板王晶的办公室就在一台机床侧方的小房间里,透过玻璃门,车间的动向一览无遗。
跟单员时不时会进来与她核对生产计划。她桌上有一张备货工艺单,上面清晰地标明了当下这张订单中各个尺码所需的衣服件数、每件衣服的面辅料材质和用量,以及细致的裁剪要求——比如“布料纹路要正、裁片上下层刀口偏离不得超出0.3厘米”。
王晶的电脑安装了SHEIN的SCM(Supply Chain Management,供应链管理)系统——那是一份更完整的、动态更新的排产规划:SHEIN新下了哪些任务、需要在哪天完成、距离完工还剩多少天、哪些产品已经完工上架、哪些可能即将超期得尽快处理……
通过这套面向制造车间执行层的信息管理系统,SHEIN将每日几千个“上新”或“补货”商品的生产任务,分派给中国数百家供应商。商品企划、设计、打板、订单、面辅料采购、生产、品控——服装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,通过SCM系统完成上下游协同。设计师、采购、跟单员等不同角色,都能使用同一套系统完成自己的工作。
大多数服装公司,哪怕是非常知名的国际大牌,内部可能都有数十个系统同时在使用,而在SHEIN,只需要一套。简明的数字系统更有利于SHEIN提升管理供应商的效率。
作为SHEIN缜密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中最基础的工具,SCM让SHEIN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化管理——眼下有多少个工厂正为它的订单开工、哪些款式正在生产、每张订单的结款金额、上游面辅料应当从哪家购买价格如何……每个细小的环节,都在SHEIN的实时监控之中。
流程越透明,就越容易提升SHEIN对供应链的控制力。王晶告诉《第一财经》YiMagazine,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上如果出现“飞单”,比如成衣厂接到生产任务后未从SHEIN指定的面料供应商那里采购原料,系统能立即检测到。所以,按照SHEIN的调度,上下游合作方都会很守规矩。
SHEIN加强对中间过程的管理后,现在90%的面辅料都必须在SHEIN推荐的厂家购买。但它也是花了差不多10年时间,才逐步获得对于供应链的这份控制力。
2008年创立之初,SHEIN所属的跨境电商生意,既不掌握货,也没掌握渠道——它只是从广州的沙河、十三行等批发市场进货成衣,经由亚马逊等购物平台销往海外。货不在自己手里,数量和质量、交货时间都无法控制,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购买体验。
2015年,SHEIN在广州番禺投资4家工厂,招聘管理者,开始自学供应链经验。
刘明光参与了SHEIN供应链管理从无到有的全过程。他在服装行业干了二十多年,在外资鞋服企业做过生产管理、采购等岗位,也在淘品牌“茵曼”做过供应链的负责人。凭借这些从业经验,刘明光创办了广州简派供应链科技公司,也正是在2015年,SHEIN成为他的客户。
SHEIN在番禺投资的4家工厂有百来个工人,一天四五千件的产量已经是天花板。生产力不能满足SHEIN的销售时,SHEIN会将面辅料全部准备好、裁成裁片发给周围的工小厂,请它们来完成车缝的工作。配合的默契度逐渐形成后,这些外发裁片的工厂也开始承担SHEIN的整单生产工作。
“7天交货”的行业神话背后,是合作工厂接到指派订单时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,马上可以动起来。“就像4×100米接力一样,第一棒跑过来了,后面的人要先开始跑,才能完成接力。”刘明光形容。
与更多的工厂达成合作,SHEIN靠的是对供应商切实的帮助。小工厂缺人、缺钱、缺订单、缺管理经验,SHEIN给供应商的回款周期一直很快,最快可以做到半个月一结算。最早一些老板没钱了,SHEIN甚至可以先把钱打过去,确保产品供应。
SHEIN用稳定的单量和快速结款体现出的合作诚信,换来了对每个环节的定价权。一件产品从设计阶段开始,SHEIN会倒推出每个环节的成本,由此确定合作价格区间。它让供应商们报价,符合区间的就采购。通过精密测算制定出一套细致的价格体系,可以更好地把控利润——不仅是SHEIN自身,也包括它的合作伙伴。按刘明光的说法,“SHEIN会时刻关注这些工厂是不是能赚钱。”
王晶在2020年成为SHEIN的供应商,她承认和SHEIN合作利润并不高,但胜在单量稳定。她原先合作的一些商场线女装近两年生意都不好做,订单逐渐减少。特别是在3月、4月这样的传统生产淡季,王晶的工厂能拿到的只有SHEIN的订单。
评论